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關系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戰略目標,為做好新時代金融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金融事業取得新的重大成就。金融體制改革全面深化,頂層設計更加完善,我國金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邁上新臺階;種類齊全、競爭充分的金融機構、市場、產品體系更加健全,金融服務的質量、效率、普惠性大幅提升;重點領域金融風險有序化解,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金融對外開放步伐加快,我國金融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顯著增強。
重塑性改革開創新局面
黨中央對金融工作領導體制、金融監管體制等進行了一系列重塑性改革。設立中央金融委員會、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加強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對標金融強國應當具備的六個關鍵核心金融要素,加快構建現代金融體系,著力推動我國金融業高質量發展。
“十四五”時期,我國金融業綜合實力更加雄厚。目前銀行業保險業總資產超過500萬億元,5年來年均增長9%,全球最大信貸和第二大保險市場地位更加穩固。信托、理財、保險資管機構管理資產近100萬億元,規模較“十三五”時期末翻了一番。全球1000強銀行中,143家中資銀行上榜,前10位我國占據6席。通過持續深化改革開放,多層次、廣覆蓋、差異化的金融機構體系日益完善。大型機構主力軍和壓艙石地位及作用更加突出,中小機構服務當地、特色發展取得實效。全球前50大銀行有43家在華設立機構,40家最大的保險公司半數已進入中國。
“十四五”時期,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再上新臺階。5年來,銀行業保險業通過信貸、債券、股權等多種方式,為實體經濟提供新增資金170萬億元。重點領域投放精準有力。科研技術貸款、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基礎設施貸款年均增長27.2%、21.7%、10.1%。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36萬億元,是“十三五”時期末的2.3倍,利率下降2個百分點。民生保障顯著增強。保險業累計賠付9萬億元,較“十三五”時期增長61.7%。農業保險為8億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商業養老、健康保險積累準備金11萬億元。金融服務覆蓋面持續擴大,北到漠河、南到三沙,實現鄉鄉有網點、村村通服務。
深化體制改革開創了金融監管新局面。9月22日,金融監管總局局長李云澤在國新辦舉行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介紹,金融監管總局系統機構改革圓滿收官,“四級垂管”架構有效運轉,金融消保統籌工作扎實推進,省市縣三級防非打非機制全面覆蓋。監管質效持續提升。監管法制“四梁八柱”加快搭建,數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五大監管”得到全面強化。堅持嚴格執法、敢于亮劍,累計處罰機構2萬家次、責任人3.6萬人次,罰沒金額210億元。監管合力加快凝聚。無論是中小金融機構改革化險,還是房地產、小微企業兩項融資協調機制,央地協同、部門聯動都更加密切,形成了“同責共擔、同題共答、同向發力”的生動局面。
防范化解風險成效顯著
“十四五”時期,按照中央部署,我國有序處置金融領域一批突出風險點,有效防范化解外部風險對我國金融市場的外溢和沖擊,有力保護了廣大儲戶、中小投資者利益。目前,我國金融體系總體穩健,金融機構整體健康,金融市場運行平穩。
金融監管總局始終把防范化解金融風險作為監管部門的首位主責,把穩妥處置中小金融機構風險作為重中之重。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堅決落實“穩定大局、統籌協調、分類施策、精準拆彈”16字方針,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牢牢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穩妥處置高風險機構。重點地區“一省一策”形成改革化險方案,綜合采取兼并重組、市場退出等多種方式,有力有序推進實施。當前,無論是高風險機構數量還是高風險資產規模,都較峰值大幅壓降,在金融體系中占比都比較小,風險完全可控。相當部分省份已實現高風險中小機構動態清零。
加快推進改革轉型。5年來,農信社改革蹄疾步穩,過半省份組建省級法人機構。城商行改革重組有序實施,股份制銀行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保險、資管等機構加快回歸本源,功能定位不斷增強。中小金融機構的減量提質成效明顯,區域布局持續優化。
重拳整治金融亂象。通過集中治理大股東操縱和內部人控制,嚴肅查處利用關聯交易非法輸送利益,清退違法違規股東3600多個,一批不法金融集團得到依法處置。堅決遏制脫實向虛,加強資金穿透監管,著力整治層層嵌套、空轉套利,嚴格規范交叉金融產品,引導金融活水流向實體經濟。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在國新辦舉行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十四五”期間,中國人民銀行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一方面加大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另一方面高度關注防范金融風險和維護金融穩定。
在化解融資平臺債務風險方面,要嚴肅財經紀律,推動地方政府統籌資金、資產、資源化解債務風險,剝離融資平臺的政府融資功能,轉型為市場化的經營主體;引導金融機構通過債務重組,降低融資平臺流動性風險和利息負擔。相關工作取得重要的階段性成效。
截至今年6月末,與2023年初相比,融資平臺數量下降超過60%,金融債務規模下降超過50%,總體上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風險水平大幅降低。
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深化
金融業開放是我國整體改革開放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四五”時期,我國穩步推動金融業高水平雙向開放,提升制度型開放水平,在國際金融治理合作中的參與度、影響力、話語權顯著提高。
金融領域制度型開放穩步深化。中國人民銀行會同各金融管理部門有序推進金融服務業和金融市場高水平開放,拓展金融市場互聯互通,便利更多投資者投資我國金融市場,提高金融市場國際化水平。截至7月末,境外機構和個人持有境內股票、債券、存貸款超過10萬億元,境外機構熊貓債券發行規模超過1萬億元。資本市場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穩步擴大。“十四五”期間全面取消行業機構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完善合格境外投資者制度,優化滬深港通、滬倫通、基金互認等互聯互通機制,建立完善境外上市備案制度,出臺“惠港五條”,大力支持香港鞏固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十四五”期間,新增核準13家外資控股證券基金期貨機構來華展業興業,外資持有A股市值3.4萬億元,269家企業實現境外上市。
人民幣國際地位穩步上升。目前我國與32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央銀行或貨幣當局簽訂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人民幣清算行覆蓋范圍不斷擴大,推動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市場對人民幣的內生需求不斷增強。目前,人民幣已成為我國對外收支第一大結算貨幣、全球第三大貿易融資貨幣和支付貨幣,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中的權重位列第三。
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穩步推進。通過支持上海打造人民幣資產全球配置中心、風險管理中心,在上海設立銀行間市場交易報告庫、數字人民幣國際運營中心等舉措,豐富上海金融市場業態,提高國際投資者的參與度,推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設立上海區域中心。持續深化內地與香港金融合作,強化香港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功能,維護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繁榮穩定和發展。
營商環境更加友好包容。“十四五”時期,統籌推進跨境人民幣和外匯管理改革,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水平大幅提升。我國推進資本項目收支便利化,“十四五”以來辦理相關業務近3000億美元。升級推廣科創類企業跨境融資便利化的政策,提升高新技術、專精特新以及科技型中小企業自主借用外債額度。豐富跨境金融服務平臺應用場景,累計協助辦理企業近16萬家,付匯已超過2.4萬億美元,獲得融資超4300億美元,其中七成為中小企業。
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金融事業取得新的重大成就。金融體制改革全面深化,頂層設計更加完善,我國金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邁上新臺階;種類齊全、競爭充分的金融機構、市場、產品體系更加健全,金融服務的質量、效率、普惠性大幅提升;重點領域金融風險有序化解,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金融對外開放步伐加快,我國金融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顯著增強。
重塑性改革開創新局面
黨中央對金融工作領導體制、金融監管體制等進行了一系列重塑性改革。設立中央金融委員會、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加強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對標金融強國應當具備的六個關鍵核心金融要素,加快構建現代金融體系,著力推動我國金融業高質量發展。
“十四五”時期,我國金融業綜合實力更加雄厚。目前銀行業保險業總資產超過500萬億元,5年來年均增長9%,全球最大信貸和第二大保險市場地位更加穩固。信托、理財、保險資管機構管理資產近100萬億元,規模較“十三五”時期末翻了一番。全球1000強銀行中,143家中資銀行上榜,前10位我國占據6席。通過持續深化改革開放,多層次、廣覆蓋、差異化的金融機構體系日益完善。大型機構主力軍和壓艙石地位及作用更加突出,中小機構服務當地、特色發展取得實效。全球前50大銀行有43家在華設立機構,40家最大的保險公司半數已進入中國。
“十四五”時期,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再上新臺階。5年來,銀行業保險業通過信貸、債券、股權等多種方式,為實體經濟提供新增資金170萬億元。重點領域投放精準有力。科研技術貸款、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基礎設施貸款年均增長27.2%、21.7%、10.1%。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36萬億元,是“十三五”時期末的2.3倍,利率下降2個百分點。民生保障顯著增強。保險業累計賠付9萬億元,較“十三五”時期增長61.7%。農業保險為8億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商業養老、健康保險積累準備金11萬億元。金融服務覆蓋面持續擴大,北到漠河、南到三沙,實現鄉鄉有網點、村村通服務。
深化體制改革開創了金融監管新局面。9月22日,金融監管總局局長李云澤在國新辦舉行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介紹,金融監管總局系統機構改革圓滿收官,“四級垂管”架構有效運轉,金融消保統籌工作扎實推進,省市縣三級防非打非機制全面覆蓋。監管質效持續提升。監管法制“四梁八柱”加快搭建,數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五大監管”得到全面強化。堅持嚴格執法、敢于亮劍,累計處罰機構2萬家次、責任人3.6萬人次,罰沒金額210億元。監管合力加快凝聚。無論是中小金融機構改革化險,還是房地產、小微企業兩項融資協調機制,央地協同、部門聯動都更加密切,形成了“同責共擔、同題共答、同向發力”的生動局面。
防范化解風險成效顯著
“十四五”時期,按照中央部署,我國有序處置金融領域一批突出風險點,有效防范化解外部風險對我國金融市場的外溢和沖擊,有力保護了廣大儲戶、中小投資者利益。目前,我國金融體系總體穩健,金融機構整體健康,金融市場運行平穩。
金融監管總局始終把防范化解金融風險作為監管部門的首位主責,把穩妥處置中小金融機構風險作為重中之重。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堅決落實“穩定大局、統籌協調、分類施策、精準拆彈”16字方針,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牢牢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穩妥處置高風險機構。重點地區“一省一策”形成改革化險方案,綜合采取兼并重組、市場退出等多種方式,有力有序推進實施。當前,無論是高風險機構數量還是高風險資產規模,都較峰值大幅壓降,在金融體系中占比都比較小,風險完全可控。相當部分省份已實現高風險中小機構動態清零。
加快推進改革轉型。5年來,農信社改革蹄疾步穩,過半省份組建省級法人機構。城商行改革重組有序實施,股份制銀行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保險、資管等機構加快回歸本源,功能定位不斷增強。中小金融機構的減量提質成效明顯,區域布局持續優化。
重拳整治金融亂象。通過集中治理大股東操縱和內部人控制,嚴肅查處利用關聯交易非法輸送利益,清退違法違規股東3600多個,一批不法金融集團得到依法處置。堅決遏制脫實向虛,加強資金穿透監管,著力整治層層嵌套、空轉套利,嚴格規范交叉金融產品,引導金融活水流向實體經濟。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在國新辦舉行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十四五”期間,中國人民銀行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一方面加大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另一方面高度關注防范金融風險和維護金融穩定。
在化解融資平臺債務風險方面,要嚴肅財經紀律,推動地方政府統籌資金、資產、資源化解債務風險,剝離融資平臺的政府融資功能,轉型為市場化的經營主體;引導金融機構通過債務重組,降低融資平臺流動性風險和利息負擔。相關工作取得重要的階段性成效。
截至今年6月末,與2023年初相比,融資平臺數量下降超過60%,金融債務規模下降超過50%,總體上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風險水平大幅降低。
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深化
金融業開放是我國整體改革開放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四五”時期,我國穩步推動金融業高水平雙向開放,提升制度型開放水平,在國際金融治理合作中的參與度、影響力、話語權顯著提高。
金融領域制度型開放穩步深化。中國人民銀行會同各金融管理部門有序推進金融服務業和金融市場高水平開放,拓展金融市場互聯互通,便利更多投資者投資我國金融市場,提高金融市場國際化水平。截至7月末,境外機構和個人持有境內股票、債券、存貸款超過10萬億元,境外機構熊貓債券發行規模超過1萬億元。資本市場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穩步擴大。“十四五”期間全面取消行業機構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完善合格境外投資者制度,優化滬深港通、滬倫通、基金互認等互聯互通機制,建立完善境外上市備案制度,出臺“惠港五條”,大力支持香港鞏固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十四五”期間,新增核準13家外資控股證券基金期貨機構來華展業興業,外資持有A股市值3.4萬億元,269家企業實現境外上市。
人民幣國際地位穩步上升。目前我國與32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央銀行或貨幣當局簽訂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人民幣清算行覆蓋范圍不斷擴大,推動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市場對人民幣的內生需求不斷增強。目前,人民幣已成為我國對外收支第一大結算貨幣、全球第三大貿易融資貨幣和支付貨幣,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中的權重位列第三。
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穩步推進。通過支持上海打造人民幣資產全球配置中心、風險管理中心,在上海設立銀行間市場交易報告庫、數字人民幣國際運營中心等舉措,豐富上海金融市場業態,提高國際投資者的參與度,推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設立上海區域中心。持續深化內地與香港金融合作,強化香港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功能,維護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繁榮穩定和發展。
營商環境更加友好包容。“十四五”時期,統籌推進跨境人民幣和外匯管理改革,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水平大幅提升。我國推進資本項目收支便利化,“十四五”以來辦理相關業務近3000億美元。升級推廣科創類企業跨境融資便利化的政策,提升高新技術、專精特新以及科技型中小企業自主借用外債額度。豐富跨境金融服務平臺應用場景,累計協助辦理企業近16萬家,付匯已超過2.4萬億美元,獲得融資超4300億美元,其中七成為中小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