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背景
鋼廠的利潤,一方面來自成材在市場的競爭力,另一方面則來自對生產成本的控制能力。分析影響鐵礦石進口利潤的變化規律,平衡好在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之間的原料采購節奏,是實現鋼廠成本控制的重要操作環節。
鐵礦石進口利潤通常反應的是鐵礦石遠期市場和港口現貨市場的強弱關系,一般來說直接由鐵礦石內外供需面差異影響。但是,因為鐵礦石進口利潤的公式為:鐵礦石當天價格(人民幣)-【鐵礦石當天美金價格(美元)*匯率*1.13(進口關稅)*0.915(水)+23(港雜)】存在匯率、內外價差等變量因素,所以使得進口利潤的影響因素變得多元化。
進口利潤與海內外需求差呈明顯正相關關系(部分階段)。從2019年-2023年來看,我們發現主要的有7個階段,進口利潤與海內外生鐵差呈明顯相關性,2019年7-9月份,2020年3-4月份、8-11月份,2021年9-11月份,2022年8-11月,2023年2-3月份。
以持續時間時間較長的2022年8-11月份為例,海內外需求差由8月月均3662萬噸降至11月月均3557萬噸,環比下降了105萬噸;PB粉進口利潤月均由8月份9元/噸降至11月份2元/噸,環比收窄了7元/噸。背后邏輯是國內生鐵產量減少,海外生鐵產量增加,內外需求差收窄,海外鐵礦石需求強于國內鐵礦石需求,進口利潤收縮;反之,則進口利潤擴大。
進口利潤與鐵水產量呈明顯相關關系(部分階段)。從2019年-2023年來看,我們選取兩個階段來說明進口利潤與鐵水產量的相關性。第一,鐵水提產的早中期,如圖中2020年3-4月份,進口利潤與鐵水產量呈正相關關系,鐵水產量由3月份月均216萬噸增加至4月份月均229萬噸,環比增加了13萬噸;PB粉進口利潤月均由3月月均1元/噸擴大至4月份月均21元/噸,環比擴大了20元/噸。正相關關系背后邏輯是在市場自發調節的情況下,鋼廠提產,鐵礦石需求增加,港口現貨的采購速度相較美金貨更快,所以港口現貨要略強于美金貨,進口利潤走擴;類似的,鋼廠提產到了尾期,后續即將進入到減產階段,對鐵礦的需求將會下滑,進口利潤也將隨之下降。
第二,如果出現了非市場自發調節的情況下,就可能表現出負相關關系,比如突發的政策性限產。如圖中2021年6-9月份,進口利潤與鐵水產量呈負相關關系,鐵水產量由6月份月均245萬噸降至9月份月均225萬噸,環比下降了20萬噸;PB粉進口利潤月均由6月份月均35元/噸擴大至9月份月均60元/噸,環比擴大了25元/噸。背后邏輯是2021年下半年突發政策限產,鋼廠原本計劃用以維持高爐生產的長協訂單被動過剩,為挽回損失和減緩資金壓力,鋼廠被迫拋售長協資源,美元貨相比港口貨跌價更多,從而給出進口利潤。
在過去5年的長周期分析里面,我們發現供需面影響到進口利潤波動的主要數據為海內外生鐵產量差,國內鋼廠日均鐵水產量;其他因素,比如匯率、鋼廠利潤等指標也在特定的時期對于進口利潤的影響權重占比較高。進口利潤與海內外需求差呈明顯正相關關系;進口利潤與美元兌人民幣匯率呈明顯負相關關系;進口利潤與鋼廠利潤部分階段呈明顯負相關關系;鐵水產量與進口利潤大部分時間表現出正相關性關系,在鐵水提產的早中期,鐵礦進口利潤一般走擴,后期則走弱,但一些非市場自發調節因素也會表現出負相關關系,此時,一般對應著鐵礦石價格的大跌行情,且一級市場價格弱于二級市場,鋼廠需要借助衍生品工具來對沖現貨層面的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