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上午,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活動新聞中心新聞發布會在梅地亞中心二層新聞發布廳舉辦第二場新聞發布會,邀請中央紀委副書記、國家監委副主任肖培,中央統戰部副部長許又聲,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郭業洲,中央財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韓文秀結合各部門工作職能介紹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以下為中央財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韓文秀講話的全部內容:
大家上午好。現在我從經濟社會發展角度,介紹一下建黨百年的偉大成就和經驗啟示。
回顧過去一個世紀的歷史,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了前無古人、艱苦卓絕的偉大革命和建設事業,把積貧積弱、苦難深重的舊中國改造成為欣欣向榮、日益強大的社會主義新中國,使中華民族走上了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踐行初心使命,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要有雄厚的物質基礎。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經濟實力實現了大幅躍升。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中國經濟累計實際增長約189倍,目前中國經濟總量已超過100萬億元,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占全球經濟的比重提高到17%以上。新中國成立之初,連一輛拖拉機都造不出來,現在我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包括汽車、電腦在內的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位居世界首位。中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快速提升,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無比光明的前景。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中國成立之初,人均國民收入只有幾十美元,平均預期壽命僅為35歲,成人識字率只有20%左右,也就是說絕大多數人口當時是文盲,嬰兒死亡率高達千分之兩百。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70多年的艱苦奮斗,目前我國人均國民收入已經超過1萬美元,平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7.3歲,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9.9年,嬰兒死亡率降低到千分之五點六。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有7.7億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中國的減貧人口占同期全球的70%以上,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小康社會全面建成,中國人民正在向共同富裕的目標扎實邁進。
在百年歷程中,我們黨在領導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形成了許多寶貴經驗和規律性認識。我們要堅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高質量發展是硬道理。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新時代賦予新使命。我們要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從百年黨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奮力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謝謝!
新華社記者:
各國都在追求現代化,中國共產黨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并且提出了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聚焦于現代化。請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的現代化有什么特點?要怎么實現?謝謝。
韓文秀: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實現國家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人矢志不移的奮斗目標,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頂層設計和戰略安排。我們所建設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有以下幾個重要的特征。
第一,我國的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我們國家有14億多人口,要整體邁入現代化,這在人類歷史上是空前的,必然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克服更多的困難,也必然會產生更廣泛的世界性影響,對人類進步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第二,我國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我們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在現代化進程中要自覺、主動地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和收入差距問題,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使全體人民共享現代化成果。
第三,我國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我們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英雄主義精神,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努力在現代化進程中協調實現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
第四,我國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我們注重同步推進經濟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要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綠色低碳的新型發展道路。我們要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為全人類作出積極貢獻。
第五,我國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我們始終把和平共處、互利共贏作為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堅持多邊主義,反對霸權主義、單邊主義,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我國的現代化有五個前置詞,就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對應的是建設“五大文明”,就是要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中國式現代化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體現了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也體現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我們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系統觀念,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俄通塔斯社記者:
關于海南自貿港,建黨一百周年的中國共產黨對海南自貿港的發展有什么期待?謝謝。
韓文秀:
中國在1980年設立深圳等經濟特區,此后我們接續推進沿海沿江沿邊和內陸開放,到2020年設立海南自由貿易港,這些表明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和決策,是我國新時代推動形成更高層次改革開放新格局的一件大事。目前,《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海南自由貿易港法》已經頒布實施。今年前5個月,海南實際利用外資增長了大約4倍,貨物進出口增長了38.5%。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順利開局,人氣很旺,已經成為投資興業的熱土。
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關鍵就是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對標國際高水平經貿規則,聚焦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把制度創新擺在突出位置,打造全球開放合作典范。
中央對海南自貿港的長遠規劃,有三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一是到2025年,初步建立以貿易自由便利和投資自由便利為重點的自由貿易港政策制度體系;二是到2035年,成為我國開放型經濟新高地;三是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具有較強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自由貿易港。對此,我們充滿期待,也充滿信心。
日本經濟新聞記者:
從GDP增長率的角度考慮,中國已經回到了疫情暴發之前的水平。另一方面,就業、收入、消費恢復的速度還是比較慢。請問,今年下半年,為了提高家庭部門恢復的速度,國家有何舉措?謝謝。
韓文秀: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去年我國經濟增長2.3%,是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今年一季度中國經濟恢復性增長18.3%,主要是去年同期基數低的影響。從工業、服務業、消費、投資、出口等主要指標來看,當前國民經濟持續恢復,內生動力逐步增強,5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已經低于疫情暴發之前2019年的水平。同時我們也看到,不同行業和企業恢復還不均衡,交通、旅游等行業恢復相對滯后,中小企業的困難仍然較大。
下一步,我們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在繼續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實施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提高政策的精準性,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要著力促進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持續恢復,強化就業優先政策,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以城鄉居民收入普遍增長支撐內需持續擴大,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擴大就業、增加收入、保障和改善民生,形成經濟發展與就業、收入、消費之間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同時,要加強國際宏觀政策協調,共同為全球經濟恢復和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創造條件。我們相信,中國經濟恢復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將會明顯增強,使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也將對全球經濟恢復作出更大的貢獻。謝謝。
鳳凰衛視記者:
我的問題是關于新發展格局的。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請問,新發展格局的內涵和特征該如何去把握?構建新發展格局對中國和世界的經濟會產生怎樣的影響?謝謝。
韓文秀: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考慮國內外形勢、面向未來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當前,我國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恢復處在國際領先的位置,我國是2020年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今年中國經濟還將實現更高的恢復性增長,進一步鞏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這表明,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決策具有很強的針對性、預見性、引領性,是完全正確的。它的重大意義和重要影響,將在今后的發展實踐當中進一步顯現出來。
關于新發展格局的內涵和特征,實際上已經講了很多,這里再強調幾點。
第一,新發展格局不是封閉的國內單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國內大循環是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經濟安全的基本立足點,但絕不是放棄國際分工與合作,而是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高水平對外開放,擴大規則、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吸引全球高端人才、知識、技術和管理經驗,以國際循環提升國內循環的質量和效能。
第二,新發展格局不是只注重需求側管理,而是要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我國經濟的主要矛盾在供給側,要堅持供需雙向發力,在持續擴大內需的同時,著力打造高質量高效率的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增強供給與需求的適配性,打通經濟循環的堵點,提升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水平。
第三,新發展格局不是局部或個體小循環,而是國民經濟系統的大循環。各地區、各行業、各類市場主體,包括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等,都要找準自己在新發展格局中的位置,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不搞“小而全”的自我循環,而是要著力提升國內市場聯通性,加快建設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的全國統一大市場。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一個系統工程和長期的過程,從國內看,必將增強我國發展的韌性,拓展發展的空間,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人民高品質生活,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從國際看,構建新發展格局,將為各國提供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和合作機遇,為世界經濟穩步復蘇和持續增長增添動力、強化支撐。可以說,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在國際環境深刻復雜變化下,推動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實現各國共同繁榮的“中國方案、中國貢獻”。